
[疾病與治療]白點蟲的生活史
日期 2007/8/19 8:34:50 | 新聞分類: 水族經驗談
| 白點蟲的學名為Ichthyopthiriasis multifiliis。海水的白點蟲與淡水的有所不同,學名為Cryptocaryon irritans。二者感染途徑及病癥很相似,一般常見流行於温度變化大的季節交替時,所以又稱之為“魚感冒”。 對於水質瞬間變異過大、水質惡劣及體弱生病的魚隻常易遭受感染,發病時魚體體表、胸鰭、尾鰭上出現白色圓點長約0.5-2㎜左右。病魚游姿偶会抖动,常至出水口冲水以及有擦身動作,若未及時處理,則一週左右就会死亡,並且傳染至整缸魚群,不可不慎!
白點蟲的生命週期很短,從出生至死亡很少超過2週,温度忍受的極限在攝氏28℃。
白點蟲的生活史可分為三個週期:
第一個階段小仔蟲態,長約35μm,離開囊胞後利用纖毛泳動找尋寄主,受傷的、緊迫的、不健康的宿主由於身上的保護膜破損或強度不足容易被寄生。小仔蟲在24-36小時內找不到寄主就会死亡,而生存時間的長短隨着温度降低而增長。
第二個階段成蟲期,當小仔蟲找到宿主寄生後即緊附在魚體表面與真皮之間,以吸食被破壞的細胞和體液作為營養元,並且刺激表皮細胞增生,魚體上所見的白點即是表皮增生細胞,覆誚b蟲體上作為保護層,此階段即使用藥也不易穫得效果!當仔蟲寄生在宿主上直至成熟脫離魚體,宿主因皮膚組織被破壞出血甚或二次感染黴菌虛弱而死亡,此階段魚體外觀上出現大量白色點狀物,此病因而名為『白點病』。
第三階段囊胞期,當白點蟲成蟲由宿主脫離掉至底層,会分泌粘液裹住胞體成為胞囊,經過一週左右的時間,從一個細胞分裂成千個小細胞。小仔蟲成熟後破囊而出開始尋找新宿主,重新一個新的生命週期。本階段仔蟲比較脆弱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寄主,所以容易經由投藥或提高水温至28-30℃而予以去除。 當被寄生的宿主死亡時,所有的白點蟲不論大小都会脫離死魚形成胞囊,並繼續分裂繁殖,而較小的白點蟲則會行有性接合生殖,成為休眠卵潛伏,等待下一次蛻變的機會。
以上是白點蟲的生命史,對於海水缸白點蟲是常見的一種傳染疾病,治療方法不再贅敍請参儒瑋N精華區內的資料。這裡提供一些針對三個階段預防的觀念,尤其在軟體缸不易施藥的狀態下: 第一階段小仔蟲在尋覓宿主時容易用藥或較高濃度的〝VG〞使之休眠。 第二階段成蟲期,由於在鱼體體表內較困難去除,可由其在成蟲脫離之際由飼養的漂漂(魚醫生)或清潔蝦來負責清理,並提高温度加速蟲體成熟早日脫離,此階段再輔助投以〝VG〞提供高量營養補充被吸食體液而虛弱的宿主,尤其是拒食的鱼隻此階段〝VG〞非常有效。 第三階段改善魚缸水質、解除緊迫因子、增強鱼體保護膜,避免休眠卵甦醒後再次感染、氾濫。.
源始網站�Ghttp://www.myjustmarine.net/index_Dr.php
|
|